2021年,再见
Post

2021年,再见

2021 年马上要结束了,365 天仿佛也很短,去年的总结貌似也没过去多久。今年一年没写超过 20 篇博客,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很多,胡扯的能力貌似上升了不少。

反思和成长

这个年龄聊成长看上去挺离谱的,实际上并不是。工作十年,在外人看来你已经是一个很资深的工程师了,但实际上人外有人,在你的领域外还有很多领域。甚至在你的领域里,你发现要学的东西还是很多。

今天看了本书,里面说吴军老师是作者特别敬佩的一位老师。吴军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先驱,是谷歌的搜索科学家,是腾讯的副总裁,同时还是硅谷著名投资人,写了接近 10 本书,本本都是硬核畅销书。吴军老师涉猎之广,研究之深,让人叹服。

这一年我对自己的反思:输入太多,输出太少。

我每天可能需要处理几十甚至上百封邮件,和十多人频繁沟通,开 3 到 5 个会。这该死的信息量,并不能用比特来衡量。

在处理完这些消息后留给我反思的时间就不多了,因为下一批信息马上就要来了。这里面有问题,如果不是我能力不够,就是这个姿势是有不正确的。

我们程序员是怎么处理高并发消息的?有几个策略可以借鉴一下。

  • 提高应用处理的性能
  • 集群处理,负载均衡
  • 异步处理,消息队列

有点启发了。优化完消息处理方案后还是要腾出时间来输出,因为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你处理消息的能力,而是看你处理消息后输出的能力。你的价值不是自己评估的,而且其他人评估的。

数字化思维

最近几天也有一些朋友陆续发出了自己的年底总结,大家都会列举一些数字来说明问题,这是一种很不错的习惯。

比如你说自己从 70 公斤减到了 60 公斤,比说自己要开始健身更有说服力。

比如我说今年我在 Github 贡献了 20000 行代码,比说我热爱开源更可信。

在数字化驱动的世界里,其实有两种声音,一是一定要数字化,另外一种是数字化要把握尺度。一定要数字化是为了让我们有办法去度量和改进,把握尺度就是理性评估和使用数字,数字可以作为参考,但切莫当做金科玉律。出了教科书,很少会有万能的公式和定理。

比如说,我们一定要知道产品有多少 bug,但是 bug 的多少并不代表质量的好坏。

比如说,我们一定要知道需求交付的周期,但也不能用越来越短的周期作为业务目标。

关于数字驱动力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一旦你用数字(指标)作为目标,团队就一定会想办法达成这个目标(实现这个数字),只不过,团队实现的方式不一定是按照你期望的方式。

我们要明确数字背后的目的,不要忘了为什么取这个数字。

简单并不简单

人人都喜欢简单方案,尤其是老板。

不要太复杂,越简单越好,尽量用最低成本实现。

我们工程师当然也梦想做出简单、可靠、优雅的产品。解耦,易维护、bug 少还稳定,但其实这个简单可能和老板说的简单不太一样。老板的台词可能是:快点做完,不要太多钱,不需要那么多人。

找到简单方案,可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你要确定,什么是可以被简化的?简单往往是在复杂之后,我们不能只吃打饱嗝前的那口饭。

简单始于复杂,没有对比谈何简单。

平衡并不容易

这一年下来越发知道平衡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到底是谁?谁才是我们?

我们是一个公司里的一部分,也是家庭里的一部分。但是公司里的其他部分和家庭里其他部分并不可能是我们的一部分。这样会有冲突,而且是必须要做出选择的冲突,怎么平衡呢?

想想目标是什么,就有答案了。想要平衡的初衷是什么。

新的一年

开玩笑是这么讲的,明年的目标就是把今年没完成的目标实现,今年的目标就是把去年的遗憾补齐。

但我们其实都是在长大甚至变老,盛年不重来。对自己负责的方式是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去尝试解决它们。成人的世界里找不到太多理由,你选择逃避最后只能被社会毒打,而且毒打你的不止一个人。

一起共勉,2022 我们可以做更好的自己,成长,思考,简单,平衡。

敏捷研发的关键性原则

逃避问题的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