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专家和熟练工

专家和熟练工

最近,我经历了一段非常特殊的人生阶段:失业、找工作,同时,家里迎来了新的小生命。

坦白说,最初的几周是很混乱的。照顾一个精力无限、需求“实时响应”的小宝宝,我怎么可能有时间去准备面试?我过去的工作模式,是需要大块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沉浸下去做系统的调研和学习的。

但现实是,小宝宝不允许。他成了我生活中最大的约束条件,并且拥有极高的优先级。

我只能见缝插针。在宝宝睡着的40分钟里,我冲过去看一道算法题;在家人接手的15分钟里,我赶紧复盘一个项目。

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发现,我没有完蛋,反而面试准备得一次比一次好。在一次次不完美的实战中,我的信心和应对策略竟然在快速迭代和进步。

这个被逼出来的过程,让我开始反思我过去的两种工作模式,以及它们分别导向的两种身份:专家熟练工

一、 旧模式:专家的分析瘫痪

在过去,我非常依赖我的旧模式。当接到一个任务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我需要了解关于它的一切。

我会花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去查阅海量的资料,学习所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我称之为专家式学习(Just-in-Case,以防万一)。我相信,只有当我掌握了100%的信息,我才能开始动手,并一次做对,或者不犯错误。

这听起来 OK,但它有两个致命的问题:

  1. 它极其低效: 我妻子经常说,无论我准备多久,第一版做出来几乎总是不完美的,一样要迭代三五遍。我只是第一遍开始之前,花了大量的时间。
  2. 它是“完美主义”的温床: “必须准备好一切”的执念,常常演变成“分析瘫痪”(Analysis Paralysis)。任务A在我的清单里躺了很久,它像一块石头压在我心里,我总以“没时间”为借口,其实我只是在拖延那个“不完美”的开始。

二、 新模式:熟练工的快速迭代

小宝宝的到来,强行终结了我的旧模式。他把我变成了一个熟练工(Just-in-Time,即时学习)。

我不再有时间去以防万一,我只能在遇到问题时见招拆招。

  • 它的核心是“始于不完美”: 我没有时间准备完美的简历,我先投出了一份60分的简历。
  • 它的过程是“快速迭代”: 第一次面试,我答得很糟。但我立刻知道了我需要补哪一块。我利用下一个碎片时间专攻这一块,第二次面试时,这一块就变成了我的强项。

这种模式让我高效地运转起来,在极短的时间内打磨好了我的面试技巧。

三、 两种模式的局限:我们真正要成为谁?

但冷静下来,我发现一个新问题:如果我只用这种熟练工模式,我的知识体系会变得极其碎片化

我可能会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高手,但我会失去构建复杂系统、预见未来风险的大局观。我能修好10个Bug,却不知道它们背后的共同架构缺陷。

而我过去的专家模式,虽然低效且导致拖延,但它地毯式的学习,才是我构建深度知识地图、成为真正专家的唯一途径

我的问题不在于“专家模式”错了,而在于:

  1. 用错了场景(把所有任务都当成了“专家型任务”)。
  2. 我缺乏流程管理(让“学习”变成了“拖延”)。

四、 如何协调:用理性优化我们的任务逻辑

我们不需要二选一。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理性的调度系统,来决定何时启动“专家模式”,何时切换“熟练工模式”。

我的新的任务思考逻辑是这样的:

  1. 10分钟战略分诊: 拿到一个任务,先用10分钟判断它的属性:
    • A类(投资型任务): 复杂度高、复用性强(如:设计新架构、学习一项核心技术)。启动“专家模式”
    • B类(消耗型任务): 紧急、一次性(如:修复Bug、准备某个具体面试题)。启动“熟练工模式”
  2. 用时间盒驯服专家模式: 这是治愈分析瘫痪的关键。对于A类任务,我不再无限学习。我给自己一个时间盒,我只调研3小时,3小时后,无论看没看完,必须动手写第一行代码,然后转入熟练工模式边做边补。

  3. 建立专家模式的专属领地: 为了防止知识碎片化,我每周会固定(比如周五下午)划出3小时的神圣时间。这段时间不为任何任务服务,只用于深度学习,维护我的知识地图。

五、 真正的专家:构建总结沉淀的闭环

我还发现了一个旧模式的隐藏缺陷:我只有输入,缺乏总结

我的知识是海量的原材料,但没有提炼成方法论。这导致了我在面试中的两个典型灾难:

  1. “我的项目是公司的标杆”:当面试官要我证明时,我却拿不出证据。我知道从结果很显然,但我从未总结过我的论据。
  2. “把所有事情铺开来讲”:面试官只关心一个技术点,我却把整个背景都铺开。我试图展示我的知识地图,而对方只想要一条精准路线。

真正的专家,必须是一个刻意练习者,他的流程是闭环的: 输入(学习) -> 执行(行动) -> 沉淀(总结)

这个总结沉淀的环节,正是我们拉开差距的地方。

六、 刻意练习:让面试变得从容

总结不是一种天赋,它是一种需要刻意练习的技能。以下是我正在实践的、且被证明极其有效的方法:

  • 建立面试故事库(STAR法则): 这能完美解决“我的项目很优秀”的空洞。我把我的项目经历,强制用“情境(S)、任务(T)、行动(A)、结果(R)”的框架写下来。当我能清晰地说出“在XX情况下,我通过XX行动,最终带来了XX%的提升”时,我不再需要自称优秀,事实自会证明。

  • 费曼技巧(教给“外行”): 这能完美解决“铺开来讲”的啰嗦。我试着把我的复杂项目讲给妻子听,直到她能完全听懂。这个过程会强迫我剔除所有黑话,把宏大背景提炼成一个能懂的逻辑主线,用人话描述,让妻子也能理解。

  • 坚持写博客(主动思考): 写博客是最好的强制复盘。它逼迫我把脑子里一团乱麻的原材料,加工成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成品。

尾声

小宝宝的到来,像一个催化剂,把我从完美主义的舒适区里拽了出来。

他让我明白,我们不必治愈拖延症,我们只需要用“始于不完美”的行动去启动;我们也不必抛弃“专家”的深度,我们只需要用“流程和闭环”去管理它。

在“熟练工”的敏捷和“专家”的深度之间找到平衡,辅以“刻意练习”的总结沉淀,我想,这才是我们不断成长的最佳路径。

期望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能在这条路上,变成更好的人。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