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多 Agent 架构的深度演进与设计范式

多 Agent 架构的深度演进与设计范式

大模型(LLM)的应用开发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范式转移:从 Prompt Engineering(提示词工程)走向 Flow Engineering(工作流工程)

过去两年,我们一直试图通过优化 Prompt 来挖掘单个模型的极限潜力。但渐渐地,我们触碰到了单体智能的天花板:上下文窗口的物理限制、推理链路的性能衰减、以及跨领域知识的相互干扰。

破局的关键,在于多 Agent 架构(Multi-Agent Architecture)。这不仅仅是简单地组合多个 LLM,而是像设计人类组织一样,精心设计智能体之间的协作拓扑。

本文将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深入探讨多 Agent 系统的核心设计范式。

一、为什么需要多 Agent?

单体 LLM 本质上是一个概率预测引擎,天然倾向于快思考(System 1)模式。而多 Agent 架构通过分工与协作,能够强制系统进入慢思考(System 2)状态。

其核心价值体现在解耦(Decoupling)上:

  1. 上下文解耦:当 Worker A 无需了解 Worker B 的任务细节时,我们可以大幅节省 Token 消耗,避免大海捞针式的信息检索
  2. 能力解耦:让擅长 SQL 的 Agent 专注于数据查询,让擅长文案的 Agent 专注于内容创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3. 幻觉抑制:通过”执行者”与”审查者”的制衡机制,以及多视角的交叉验证,显著降低模型幻觉

二、微观层面:Agent 的原子能力

在讨论宏观架构之前,我们先看构成系统的最小单元,单个 Agent 的运作模式。

1. PEER(Plan-Execute-Express-Review)

定义:这是 Agent 的内功心法,通过类 PDCA 的循环机制,赋予 Agent 自我修正的能力。

价值:这是 Agent 从”鹦鹉学舌”进化为”专业工匠”的关键。缺少 Review 环节的 Agent 是不可靠的。

2. DITR(Do It Then Review)

定义:一种先执行后审查的后处理策略,充分利用了 LLM “判别能力 > 生成能力” 的特性。

价值:这是提升输出质量性价比最高的方法,常用于单节点产出的质量优化。

三、宏观层面:组织架构的拓扑设计

多 Agent 系统的灵魂,在于智能体之间的连接方式。目前业界已沉淀出三种主流拓扑结构:

1. 层级监督模式(Hierarchical Supervisor)

设计隐喻:企业组织架构(管理者与执行者)

运作机制:设置一个 Supervisor(大脑)负责维护全局状态(State),根据当前进展动态路由到具体的 Worker(手脚)。Worker 执行完成后将结果返回给 Supervisor,彼此之间不直接交互。

适用场景:复杂工程任务,如全栈开发、大规模代码评审等

架构评价:这是最稳健的架构模式。它通过让 Supervisor 只保留任务摘要、Worker 只处理局部任务的方式,有效解决了长程任务中的上下文迷失问题。

2. 流水线融合模式(Sequential Fusion)—— DOE 范式

设计隐喻:精密装配生产线

运作机制:针对高精度、高专业度的内容生成需求,业界(如 agentUniverse)提出了 DOE(Data-fining,Opinion-inject,Express)模式:

  • D(Data-fining):专注于客观数据的清洗与校准,消除幻觉
  • O(Opinion-inject):专注于注入专家观点、标准流程或业务逻辑,提升深度
  • E(Express):专注于融合前两个阶段的产出,进行人性化表达,实现价值对齐

适用场景:研究报告生成、金融分析、严肃新闻写作等

架构评价:这种模式巧妙地解决了”既要准确又要深度”的矛盾,实现了数据理性与观点感性的分离与重组。

3. 协作研讨模式(Joint Collaboration)

设计隐喻:圆桌会议/头脑风暴

运作机制:多个 Agent 共享上下文,轮流发言或进行自由辩论。典型实现如 AutoGen 的 Group Chat。

适用场景:创意生成、对抗性模拟(红蓝军演习)、开放式问题探索等

架构评价涌现能力最强,但也最不可控,Token 消耗最大。工业化落地需要谨慎评估。

其他潜在拓扑结构

我们从人类社会的合作模式可以推导出一些其他可能的拓扑结构。这些结构虽然在概念上更复杂,但它们可能代表了未来的方向。

1. 市场竞价拓扑 (The Marketplace / Bidding Mechanism)

  • 哲学隐喻: 自由市场经济
  • 核心逻辑: 任务不是由“经理”指派的,而是由 Worker 抢单的。
  • 运作方式:
    • 用户发布一个任务。
    • Agent A(擅长代码)报价:“我有 90% 的信心能做,耗时 5 秒。”
    • Agent B(擅长文档)报价:“我有 10% 的信心。”
    • 系统(或环境)选择“报价(信心分数)”最优的 Agent 执行。
  • 价值: 解决了“Supervisor 不懂谁最强”的问题。实现了资源的动态最优配置。

2. 生物群体拓扑 (The Swarm / Emergence)

  • 哲学隐喻: 蚁群或蜂群
  • 核心逻辑: 去中心化、无领导、局部交互。没有 Supervisor。
  • 运作方式:
    • 每个 Agent 只有简单的规则(例如:“如果看到 Bug 就修”,“如果修不好就标记”)。
    • Agent 之间通过修改“环境”(比如代码库)来间接沟通,而不是直接对话。
    • 涌现 (Emergence): 宏观上,代码被神奇地修好了,尽管没有任何一个 Agent 拥有全局视图。
  • 价值: 极高的鲁棒性。死掉一半 Agent,系统依然工作,只是变慢而已。

3. 分形/递归拓扑 (The Fractal / Recursive)

  • 哲学隐喻: 全息宇宙 / 俄罗斯套娃
  • 核心逻辑: 自相似性
  • 运作方式:
    • Agent A 接到一个任务,它发现任务太难,于是它把自己复制(或调用一个子 Agent 组),形成一个子系统。
    • 子系统里的 Agent 如果觉得还难,继续裂变。
    • 结构在宏观和微观上是一致的。
  • 价值: 理论上可以处理无限复杂度的任务。

4. 对抗拓扑 (The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 GAN)

  • 哲学隐喻: 法庭辩论 / 进化论(捕食者与猎物)
  • 核心逻辑: 通过冲突寻求真理
  • 运作方式:
    • Generator Agent 拼命生成“看起来像真的”代码/文章。
    • Discriminator Agent 拼命找茬,挑刺。
    • 两者在博弈中共同进化,直到 Critic 挑不出毛病。
  • 价值: 这是目前逼近完美质量(SOTA)的最有效手段。

哪种最常用且最可靠?

虽然很多模型很迷人,但在工业级落地(追求 SLA、可调试、成本可控)的现实约束下,真正最常用且最可靠的拓扑只有一种,我称之为:

“联邦制”架构 (The Federated Hierarchy)

它其实是 Supervisor(层级)Router(路由) 的结合体,有时也融合了 Sequential(顺序)

为什么它是“工业标准”?

  1. 确定性 (Determinism): 企业应用最怕“不可预测”。Swarm(蚁群)和 Chat(群聊)太混沌了。联邦制架构下,数据流向是清晰的,出了错你能准确知道是哪个节点断了。
  2. 可观测性 (Observability): 有一个明确的 Supervisor 节点,你可以挂载日志、监控 Token 消耗、设置断点。
  3. 人类介入 (Human-in-the-loop): 这种结构天然适合插入人类审核节点。Supervisor 可以在派活前问人类:“我要派给 A 了,由于这涉及资金,请你批准。”

可靠性排序和见解

如果我们按可靠性和落地频次排序,以下结论供参考:

排名拓扑名称协作本质可靠性评价适用场景
NO.1Router + Sequential
(路由+流水线)
决定论
(If-Then 逻辑)
极其可靠。路径是写死的,LLM 只做局部填空。客服分流、SOP 执行、数据清洗。
NO.2Hierarchical Supervisor
(层级监督)
科层制
(官僚体系)
很可靠。有明确的责权划分,状态可控。复杂项目开发、长文写作、Code Review。
NO.3Map-Reduce / Voting
(并行投票)
民主制
(少数服从多数)
质量高。通过冗余计算换取了准确性,很稳。关键决策、代码生成、去幻觉。
NO.4Joint Chat
(协作群聊)
无政府主义
(自由讨论)
不可靠。容易跑题、死循环,难以调试。创意风暴、角色扮演游戏。

四、核心挑战:状态管理(State Management)

多 Agent 开发的本质,其实是状态机的设计艺术

在使用 LangGraph 或 AutoGen 等框架时,开发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往往不是如何编写 Prompt,而是:Agent 之间应该如何共享记忆?

业界存在两种主流思路:

  • 隔离派:每个 Agent 只维护自己的短期记忆。资源消耗最小,适合层级监督模式
  • 共享派:所有 Agent 读写同一个”黑板”(Blackboard)。适合协作研讨模式,但容易导致上下文爆炸

最佳实践:采用有限状态图(Finite State Graph)设计模式。定义清晰的 State Schema(数据结构规范),明确规定哪些数据是全局追加型的(如 logs),哪些是局部覆盖型的(如 current_task)。

五、结语:Flow is All You Need

AI 应用开发的下半场,竞争的核心不再是谁的模型参数更大,而是谁的架构设计更加精妙

未来的 AI 应用开发者,本质上是组织架构设计师。我们需要根据具体业务场景——是追求创意的发散性,还是追求精度的收敛性——灵活组合 PEER 的个体能力DOE 的流水线工艺,在 Supervisor 的统筹调度下,构建出具备群体智能的数字化团队。

不要只做一个 Prompt Engineer,而要成长为一名 Flow Engineer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