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沉思录:重塑开发者
前两篇我们聊了 AI 产品的现实与泡沫,也给 Cursor 这样的神兵利器算了一卦。最后发现一个残酷的趋势:AI 正在成为终极的抽象层,把逻辑翻译成语法的体力活——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编码工作,似乎正走向终结。
问题来了。如果 AI 把砖都搬完了,我们这些搬砖的牛马还能干啥?
别急。我们不是要失业,只是被强行再就业了。这更像一场从工人到建筑师的进化,虽然过程痛苦,但前景开阔。
关系的转变
先从哲学层面扯两句。过去我们和 IDE 的关系,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我们下达指令,IDE 执行。每一行代码都代表着确定性的、不容置疑的命令。
现在不一样了。AI IDE 改变了游戏规则。它会猜测、会建议、会犯错、甚至会举一反三。我们和它的关系,正在从交互走向共生。
这个转变很微妙,但意义深远。它意味着,我们工作的重心正从确定性的指令输出,转向在充满可能性的概率空间里探索和决策。我们不再是唯一的创造者,牛马也有了新的牛马可以使唤,新的牛马也是有想法的。
混乱不可避免
软件开发会走向一个”表面繁荣,底层混乱”的阶段,这几乎是注定的。
历史已经上演过类似的故事:
桌面出版革命:80 年代,PageMaker 让”人人都是设计师”成为可能。结果呢?世界瞬间被大量字体丑陋、排版灾难的宣传册和海报淹没。设计的基本原则被大规模忽视,但信息传播的效率确实大大提升了。
网站建设革命:90 年代的 DreamWeaver 和后来的各种即见即得的网页设计工具,比如QQ 空间,百度校内,让人人都能建自己的网站。互联网上涌现出无数闪烁文字、自动播放音乐、结构混乱的数字牛皮癣。但同时,无数小微企业和个人第一次拥有了线上门户。
现在轮到软件开发了。这将是第三次、也是规模更宏大的一次重演。
普通人会用 AI 生成应用来解决个性化需求,比如管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生活助手小工具等等。这些应用能跑起来,但底层代码可能是一场灾难:安全漏洞、性能瓶颈、冗余逻辑,应有尽有。但没人关心底层到底是一坨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
黑箱效应:AI 对普通用户来说是完美的黑箱。提出需求,吐出结果。用户只能从表面功能判断好坏,完全无力也无意去关心代码的安全性、性能、可维护性、运行成本。
即时满足:人性追求即时反馈。”我想要 → 我得到”,这个循环被缩短到极致。至于”底层”、”架构”这些需要长期思考的概念,在”功能实现了”的巨大喜悦面前,显得无足轻重。
这里藏着一个核心矛盾:创造的门槛史无前例地降低,但鉴赏和维护的门槛依然高耸。
软件工程是品味
未来的软件工程将变成一种品味,可能是被严重低估了的制衡力量。
软件终究要运行在物理的服务器上,服务于真实的用户,并接受市场经济的检验。一个底层混乱的系统,必然会撞上这些铁壁:
成本失控:在云时代,每一行低效的代码都对应着真金白银的账单。一个不考虑效率的应用,运行成本可能是优化后的十倍百倍。市场会用金钱惩罚混乱。
性能天花板:当用户量超过某个阈值,混乱的架构必然崩溃。你想服务更多人?对不起,地基不允许。
安全灾难:一个存在严重漏洞的应用,只要捅一次娄子,就足以让产品万劫不复。
迭代的诅咒:当”普通人”想给 App 增加第二个、第三个功能时,会痛苦地发现,牵一发而动全身,改不动了。这就是技术债务最朴素的惩罚。
这些硬邦邦的现实,恰恰就是软件工程存在的意义。
当 AI 像一个没有经验但精力无限的实习生疯狂产出代码时,软件工程就成了那个经验丰富、手握规范、目光如炬的技术总监。它的价值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了——它要为这场狂欢兜底,确保大厦不会倒塌。
一个分层的世界
未来的软件世界不会简单地走向混乱,而是会走向分层:
长尾市场:普通人创造力的乐园,也是”混乱”的主要发生地。大量个性化的、一次性的、用户量极小的应用在这里涌现。这里的混乱是可接受的,因为”爆炸半径”很小。
头部市场:任何严肃的商业产品、处理关键任务的系统(金融、医疗、交通),对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的要求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指数级增高。因为当系统本身由 AI 参与构建时,对其进行审计、验证和加固的专业需求变得空前重要。
程序员的分化
“软件程序员”这个笼统的称谓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分化的职业光谱:
方向一:AI 增强的超级个体
这批人是产品和创意的实现者。他们以一人或极小团队(2-3人)为单位,利用 AI 的生产力,在几天或几周内完成过去需要大团队数月才能完成的产品。
核心能力:
- 产品思维:深刻理解用户需求
- 全栈认知:知道如何将各部分粘合起来
- AI 协同:成为提示词大师,以最高效方式指挥 AI
未来角色:独立开发者、技术型创始人、全栈产品工程师。他们是新时代的数字工匠,创造力被 AI 放大到极致。
方向二:系统的守护者
这批人是大型、关键、复杂系统的核心支柱。他们的工作不再是创造新功能,而是确保不出问题。
核心能力:
- 深度工程:在某个或多个领域拥有深不可测的专业知识
- 系统性思维:能从宏观理解超大规模系统的运行逻辑
- 平台化与自动化:构建强大的内部平台和”AI 护栏”
未来角色:SRE、系统架构师、AI Infra 工程师、安全专家。他们是数字世界的基础设施工程师,重要性不降反升。
你的新角色
所以,我们未来的角色也就清晰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被提纯为三点:
提问者:将真实世界里模糊、混沌、充满矛盾的需求,翻译成 AI 能理解的、逻辑严谨的系统规约。未来,提出一个好问题的能力,远比写出一段好代码更稀缺。
决策者:在成本、性能、安全、开发速度之间进行权衡,为整个系统设计蓝图、搭建骨架。AI 负责填充细节,我们负责定义灵魂。
守护者:成为 AI 生成代码的最终审计者和责任人。我们是那个在自动驾驶的飞机上,时刻准备接管,并为所有结果负责的机长。
程序员何去何从
拥抱到精通:不要抵触 AI 工具,要成为身边最会用 AI 的人。把重复性编码工作外包给 AI,解放大脑。
选择方向:
- 向上走:无限贴近业务和用户,学习产品、设计和沟通,尝试成为”超级个体”
- 向下走:无限深入技术底层,选择一个硬核领域,成为无可替代的”守护者”
投资软技能:在 AI 时代,沟通、协作、定义问题、系统性思考、工程品味这些软技能,将成为区分优秀与平庸程序员的决定性因素。
程序员的黄昏并未到来。恰恰相反,一个充满挑战但也更有价值的黎明正在破晓。
我们正告别一个”人人皆可码农”的时代,进入一个需要更高层级智慧、更强责任心和更深刻创造力的软件思想家时代。
工作的意义,将从亲手搬好每一块砖,变成如何构想和守护好整幢楼。
可惜,老板给的工钱还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