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AI 沉思录:Cursor 能活多久?

AI 沉思录:Cursor 能活多久?

前面提到的 AI 有效商业模式 中有一类产品,就好比淘金时用的铲子,理论上肯定有市场的,但也要看情况。

Cursor 是 AI 编程领域里目前公认的最好用的铲子,用过的人都说好,但如果深入去思考,这个铲子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最终它会走向各种形态,可能你发现现实世界其实是很残忍和悲凉的。

Cursor 为何存在?

作为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我们总是思考如何提效,达到传说中的十倍甚至百倍效率。Cursor 的出现,让我们有了那种感觉,文思泉涌,下笔有神,老子无所不能。到底 Cursor 给了我们什么?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优秀的编程体验,我们愿意为能提高效率或者节约时间的工具付费。

Cursor 的核心价值主张是“工作流整合”,用户体验的提升是整合后带给用户的结果。对比 Copilot 这样的 IDE 插件,Cursor 的目标是提供 AI 原生的 IDE。 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 Copilot - 插件思维: 你在写代码,需要 AI 时,你调用它,它的存在如同 IDE 里的一个功能。
  • Cursor - 原生思维:AI 是 IDE 里的一部分,你可以通过和 AI 对话来完成 IDE 中所有的操作。

但是,Cursor 纵然可以有优秀的价值主张,也不影响其他产品去模仿甚至复刻它的价值主张,除非你的价值主张有很高的壁垒。

  1. Cursor 的核心壁垒不在模型,而在于对 VS Code 的深度改造,创造出了一套目前最优秀的工作流体验。
  2. Cursor 使用了目前最优秀的代码生成大语言模型,让用户有了更优秀的体验。

能成功还是终将失败?

从光明面看,Cursor 极致的用户体验确实是强大的护城河,目前还暂时没有更优秀的产品能和它 PK。在开发者工具领域,效率的些微提升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用户粘性。这种极致的体验一旦让开发者形成肌肉记忆,切换成本会变得非常高。

Cursor 本身不拥有自己的模型,它获得了战略的灵活性,让用户自由选择,也避免了被单一厂商捆绑。

Cursor 作为一个初创公司,可以把所有精力和重心都集中在 “AI 编程体验” 上,以极快的速度迭代。相比其他大厂,AI 编程不是主业,可以做,但很难倾尽全力。

从阴暗面看,Cursor 很可能只是历史上短暂存在的一个案例,我个人持悲观态度。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时间可以将所有提供相同功能的产品最终都将同质化,比如今天的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如果想要做出差异化,必须要有实质性吸引用户买单的亮点。相同的用户体验提升的终点会无限趋于一直。另外,Cursor 针对 VS Code 的魔改有两个问题,首先是这些魔改其他产品也可以复刻,其次是 VS Code 可以从上游狙击任何可能影响其生存优势的下游,比如不允许原生功能或者插件支持魔改后的版本。说白了就是 VS Code 可以 “收回” 一切并复刻出自己版本的 Cursor,就看微软愿不愿意这样做。

看看隔壁的 Copilot,有一个强大的爹远比努力更重要,Copilot 可以整合整个微软生态,GitHub,Azure,Teams 等等,在企业里单个工具的极致体验很难打过全家桶带来的整体提效。

再看模型解耦这个维度,Cursor 致命的问题是没把核心的基础能力抓在自己手中,优秀的模型可能随时因为利益的冲突导致断供或者价格上涨,结果就是用户体验急剧下滑。

Cursor 的订阅机制也有可能会让其不赚反赔。Cursor 的核心用户群是专业开发者,但越专业的开发者使用的 AI 请求量就越大。换句话说,Cursor 每产生一个超级用户就有可能让其收益下降一点,部分重度用户使用的 AI 请求甚至远超其订阅价格。

总结看,Cursor 的确实现了优秀的产品和工程,但没有真正的技术壁垒,后端依赖于第三方,前端依赖于开源项目。它的未来可能有几种结局:

  1. 可能的成功:成为精英开发者的 Pro 工具,高端人士还是愿意为极致的体验付费。
  2. 抱住某条大腿:被巨头收购,无论对创始团队还是投资者而言,比如 WinSurf,虽然有些闹剧,但也不算坏的结局。
  3. 被其他平台“杀死”:其他平台利用生态资源进行捆绑和挤压独立工具的生存空间,最终会被免费且足够好的官方工具替代。

谈谈历史规律

虽然我们允许百花齐放,但从历史的叙事角度看,有几条颠扑不破的规律,AI 编程工具也必然会在沿着规律前进。

抽象阶梯定律

软件开发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向上攀登的抽象阶梯。过去我们从物理开关,到汇编语言,再到高级语言,再到语言框架。每一步都是将繁琐的底层细节抽象掉,让开发者更专注于业务逻辑。

现在 AI 辅助工具是这个阶梯最新最陡峭的一级,它正将 “如何实现” 的细节抽象掉,让我们忘记算法,语法和底层实现。未来,我们只关意图,开发者也不再是码农,他们用自然语言、图表、甚至模糊的想法来开发软件,AI 负责将这些意图转成可以运行的软件实现。最终的胜利者不是提供最好的开发体验,而是最精准理解和实现人类复杂意图的平台。

整合与分化定律

科技总是在百花齐放的最佳单点工具和一站式集成的瑞士军刀之间摇摆,谁也不会最终胜出。

当前阶段,我们因为 AI 的爆发,迎来了百花齐放的 AI 工具时代。下一个必然阶段就是平台整合期,当最佳实践被验证好,拥有最强分发渠道和资源生态的平台会迅速跟进,将这些创新内化和整合到自己的核心产品中,90% 以上的优秀功能将变成生态中的基础功能,用来圈住用户。

短期的未来独立的 AI 工具的窗口期是有限的。它们最终命运只能是被收购,或者服务于顶尖专家,追求极致效率的变态玩家,活在小众市场里。大众市场最终被原生集成,体验足够好的平台方案所统治。

工具强化定律

工具的本质是放大使用者的能力,而非取代使用者,同时,工具也会反向塑造使用者。

历史证明,计算器没有消灭数学家,而是帮助他们探索更复杂的问题。AI 也不会消灭好的开发者,但会急剧放大好于差的开发者之间的距离。一个平庸的开发者使用 AI,可能会产出大量难以维护的代码,而一个优秀的开发者使用 AI 可以十倍百倍构建出健壮的系统。

未来 AI 编程工具的责任不仅仅是提升编码效率,而是提升系统质量于开发者认知,需要成为开发人员的教练,它应该提出架构建议,管理技术债务,引导新的编程范式,而不是堆砌代码,完成难以维护的功能需求。

结论

以上都是我和 AI 闲聊后的所思所想,我们固然希望终点是美好的,但很多时候过程才是我们存在的原因。Cursor 最终可能会被替代或者遗忘,但不影响它目前就是市面上体验最好的 AI IDE。我们的人生也一样,最终不过一把土,但每天还是要开心一点,进步一点,再优秀一点。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